|
||||||||||||||
《企業家》雜志封面人物|江國進:修煉“和睦之道” | ||||
![]() |
||||
發布時間: 23-04-14 03:05:14pm 文章來源: 《企業家》雜志 | ||||
文丨張冰馨 “幾百人怎么可能做出這樣一套操作系統?”2021年6月,在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答辯現場,面對評委們的提問,江國進表面不動聲色,但內心已是澎湃萬千。作為課題負責人及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核電數字化儀控首席專家,那一刻,他堅定地答道:“沒錯,‘和睦系統’就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自豪溢于言表。 時隔兩年,每當回想起那一場景,江國進還是會激動。當時參評的是中廣核下屬的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利核),于2010年10月發布的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通用平臺“和睦系統”,它不僅實現了核電站“神經中樞”中國造,而且使我國一躍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在他心里,是廣利核給了他直面評委提問的底氣。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陽春三月,《企業家》雜志與江國進相約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訪談。在近三個小時的采訪過程中,江國進娓娓道來: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做科研,用哲學的思維破解改革難題,以超前的眼光進行跨越式發展布局......他將東方哲學融入企業發展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哲學——“和睦之道”,并憑此指導廣利核走出了一條我國核電儀控系統的自主之路。
情懷:追求自主可控不轉向
“和睦”——江國進一邊吸氣,一邊抬起雙手,做出抱拳的動作。如果用一個詞總結他在廣利核的職業生涯,這是他的答案。 江國進于1991年進入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在深圳特區的大亞灣核電站開啟了他的核電之路。在幾十年的從業歷程中,他一步一步成為國內核電領域,特別是儀控系統方面的技術專家,精通設計、運行和維護全鏈條的核心技術。隨著工作的深入,他越來越體會到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是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短板之一,這個系統監控著核電站的260個工藝系統、約5萬臺設備,通俗地講,如果沒有它,核電站仿佛失去了“神經中樞”和“大腦”。當時,我國的核電站全部使用國外的控制系統,不僅造價高昂,而且維修非常不便,時常要面臨等待國外工程師飄洋過海來診斷和解決問題的局面。 作為20世紀60年代出生,且在改革開放后較早加入大學生行列的一代人,實業報國的情懷和昂揚的使命感始終伴隨著江國進的職業生涯。如何盡快實現我國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自主化、國產化?這成為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的一個結。 2012年,江國進調到廣利核任總經理,彼時的廣利核已發布了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儀控平臺“和睦系統”,但距離真正在核電站實現應用仍然任重道遠。“很多科研都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折戟沉沙,核級儀控系統對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必須做成、做好,只能成功不許失敗。”一切都開始于一個明確的目標,江國進是那種一旦有了目標,必將拼盡全力的人,技術人員出身的他一直懷揣一個心愿:堅守在幕后,用技術改變一切。 江國進回憶當時的情景,他在中廣核內部立下“軍令狀”,要將“和睦系統”在當時新建的廣東陽江核電站5號機組上實現工程應用,不僅滿足主體工程工期,而且保證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要做就做最好的”,這符合江國進追求完美的性格。但是,這個承諾意味著要進行大規模的增補開發和鑒定。而且依據國外的經驗,新系統首次應用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嚴重延期的狀況,有的甚至延期長達兩年之久。 廣利核于2010年發布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通用平臺“和睦系統”“實現了核電站“神經中樞”中國造。圖為廣利核數字化儀控系統研發實驗室 “沒有任何一件事能輕松實現,對于困難,我心里是有預期的。”回想其中的曲折,江國進十分感慨。作為兼具技術、管理、領導復合能力的多面手,他在這個項目中身兼數職:既是項目總經理,帶著技術研發、工程設計、生產集成、測試驗證的隊伍,協調解決方方面面的難題;又是技術高手,精通核電站工藝和運行,有超前的眼光和苛刻的追求,在辦公室與技術人員通宵達旦地討論;同時他還負責溝通和對接監管方面的相關工作,對于監管方提出的每個問題,他都慎之又慎地進行論證和答復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江國進和他的團隊完成了近100萬行軟件代碼的自主編寫,攻克了核級操作系統研發及其軟件代碼生成技術等世界性難題,開展了大量的鑒定和認證工作。漫長的回憶,充滿了重重困難,夾雜著成功后云淡風輕的自信與樂觀。 2016年11月,陽江核電站5號機組的核級設備經過監管部門的嚴格檢查予以放行,從北京發往廣東陽江,在現場與其他主設備進行調試驗證。2018年7月13日,我國首個使用自主核級儀控系統陽江核電站5號機組成功商運。此時,距離江國進入職廣利核已過去六年時間,他也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廣利核遵守合同約定的供貨周期,開創了核電史上核級儀控系統首臺套應用無延誤的先河。并且,早在2015年11月,“和睦系統”就通過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的通用平臺鑒定。2016年7月,“和睦系統”還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發的獨立工程審評(IERICS)報告,得到世界權威組織的認可。2021年,中國電力工程學會專家組認定“和睦系統”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保證工期和品質,江國進帶領廣利核做到了。 商場終究不是競技場,這里的游戲規則更復雜,管理更微妙,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讓一切可控,江國進的選擇是更加嚴苛地要求自己、要求廣利核。 他早在2013年就提出“質量立身、市場立命、機制立本”,對質量的追求近乎苛責的地步,這也使得“和睦系統”在陽江核電站5號機組一戰成名,此后迅速進入規;、產業化的階段,F在,“和睦系統”及其系列產品已覆蓋我國大部分在建在運核電站,經濟高效、安全可控,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核電儀控產業鏈,告別了在核級儀控領域無話語權的窘境,踏上了自主之路。 榮譽紛至沓來,廣利核分別于2018年獲得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2019年獲得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2021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2年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2023年入選“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那么,下一代核電儀控應該是什么形態?預測運行、智能運維......江國進已在思考“和睦系統”的未來之路,必須將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保持持續領先。
恒心:追求產業發展不松懈
一個人的一生能夠牽頭解決一項行業難題,已實屬不易,然而,江國進并不滿足于此,陽江核電站5號機組商運后,“和睦系統”穩定運行,就開始了新的計劃。 “‘和睦系統’在研發過程中得了863計劃(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重大專項等課題扶持,十年磨一劍,有很多突破和創新,如果不在我國高端工控領域得到應用,那就太可惜了!”江國進道出了他發展高端工控產業的初衷。因此,他在廣利核2018年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三大轉型”戰略,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轉型就是——從核電儀控向高端工控行業轉型。 對此,公司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廣利核承接的核電儀控工程足以支撐公司未來五年的發展,為什么要開辟新的賽道,再次與世界工控巨頭頂峰相見?為此,江國進到各部門講黨課,凝聚“技術報國,有所必為”的共識,此后,公司很少再討論“轉不轉”的問題,而是更多強調“怎么轉”。 江國進首先在上海閔行紫竹高新區建設了數十個實驗室,布局了核設施安保、工控網絡安全、新能源風機控制器等細分產業,把核電儀控的軟件、硬件、研發經驗等引入其中。五年過去了,這些實驗室已變成中廣核長三角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穩定成熟的產品又為我國工業自主化、國產化提供了更多優質的選擇。 江國進回憶道:“中廣核董事長楊長利講過‘要把握科研的規律,從技術轉化為產品、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進入市場創造收益’,對我啟發很大,企業做科研,最終必須落腳在產業上,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企業、社會的發展。” 好的方法論總是值得大放異彩。在這個基礎上,江國進把握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形成了產業化、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他提出了“科創+產業”的“七層理論模型”,即通過需求挖掘、理論引導、技術支撐、形成產品到實現商品化,最終通過市場形成產業 ,七個層次一脈相承、環環相扣。據悉,在采訪前不久,他又參照核質保體系中的V&V模型(Verification & Validation,即驗證與確認),將“七層理論模型”升級為“V谷戰略”:將科研與產業的關系創新地分解為“技術創新鏈”和“產業創新鏈”,特別是為了提高處于不同階段的技術創新向產業創新轉化的效率,在“產業創新鏈”中還提出了創新谷、應用谷、產業谷“三谷遞進”模式。江國進特別強調:“我們在產業選擇上,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央企,要主動啃硬骨頭!”因此,他親自帶領團隊,調研和分析了國內高端工控領域亟待國產化的八大產業25個業務方向,并區分了每個業務在“三谷”中的位置,選聘產業總師,投入資源,開展攻關。 在與《企業家》雜志的交流中,江國進多次談到:“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益。”他說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所以,雖然廣利核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均占營業收入的10%以上,但是投資回報卻非?捎^,在科技研發和經濟效益上收獲頗豐,如“和睦系統”的投入產出比就高達1∶13,遠超行業一般水平。
勇氣:追求改革創新不妥協
創新的道路沒有坦途,如何能保證方向正確和動力不竭是每個企業面臨的難題。廣利核一路披荊斬棘,也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活力,那就是江國進經常提到的:堅持走市場化道路。早在2014年他就在廣利核進行了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 江國進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設計了八種薪酬模式,其設計的精妙在短時間難以言表。例如,針對公司管理干部提出了“行政管理干部800米賽馬制”,即通過“同行賽、公司賽、同級賽”,打破了行政管理干部資歷、職級等限制,將管理干部的年薪與年度任務價值貢獻形成強關聯,上不封頂、下不兜底,激發干部隊伍自主思考企業發展路徑、主動承擔公司重點任務、達到“無需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模式,實現了“起點不同、終點相同”,被國資委作為優秀改革案例予以推廣。 再比如,針對公司技術專家的科研總師提出了“總師辦積分制”,以價值貢獻評分與薪酬強關聯,一個積分對應一個薪酬值,打破了技術線總工程師們“躺平”的惰性。該機制實施三年多來,出現了“搶項目、搶任務、搶問題”的局面,2022年度同層級全年收入差距達到1.98倍,高崗位專業技術人員真正動了起來,跑了起來,揭榜掛帥沖鋒在前。 另外,針對公司中堅力量的骨干員工提出了“骨干員工動態出入庫”,聚焦關鍵少數、突出價值導向,實行年度動態評選、分層分類選拔,物質激勵做“加法”、精神激勵促“認同”,在公司內部形成了專業技術人員比、學、趕、超的良好績效文化氛圍,大大降低了骨干員工的離職率,離職率由此前的14%降到目前的不足1%,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標桿引領作用。 類似這樣的改革舉措還有很多,每個領域都自成體系,又邏輯完整。而且,江國進親自撰文加以解釋和宣導,讓各個群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各自的賽道里都有明確的方向和動力。 談到改革經驗,江國進頗有心得體會,他說:“市場化機制首先要打破職級,破除藩籬,必須觸動關鍵人群,不動真格的改革破壞的是企業的根基。”這些肺腑之言來自于堅持不懈、迭代升級的改革實踐。他同時強調:“改革必須是系統性的,要看到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并且要有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指導。”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體系的完善,江國進形成了他的“和睦之道”。他解釋道:“‘和睦之道’的前提就是統籌安全與發展。公司要把握好改革、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改革是發展的動力,要以改革促發展、以安全保發展。”他強調,要深刻理解“安全”的內涵,首先是要千方百計確保核安全,“核安全高于一切”;其次要實現自主可控,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到“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必為。 江國進的改革實踐,不僅勇氣可嘉,而且成效卓著,廣利核于2020年成功入選國資委首批“科改示范行動”企業,多項改革舉措被列為優秀案例,被中央主流媒體廣泛傳播。
格局:追求企業發展不停步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共有200家企業入選,廣利核位列其中。作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廣利核如何創建世界一流?江國進顯得胸有成竹。2021年9月,中廣核又賦予了江國進新的使命,那就是發展中廣核數字經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要求,中廣核以廣利核為主體,組建了數字化產業平臺——上海中廣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萍迹,江國進出任黨委書記、董事長,至此,他承擔起發展核電儀控、高端工控、數字化三大業務的三重使命,他稱之為“三駕馬車”。國資委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要求國有企業突出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布局價值創造的新領域新賽道,一手抓戰略新興產業布局,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他打造的這“三駕馬車”,既有產業優化升級,也有新領域新賽道,這是他“七層理論模型”和“V谷戰略”理論的成功實踐。 然而,江國進并沒有盲目樂觀,他說:“在數字經濟領域,我們暫時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我們有深耕行業的場景優勢和數據資源。只要深刻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與演進趨勢,深刻把握數字技術與產業變革的交匯所在,我們就有信心通過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賦能,實現價值提升。” 他說:“國資委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要求國有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三駕馬車’揚鞭奮蹄正當時,我們要用三年左右時間趕超行業頭部企業三十年走過的路,才能堪當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 能否想象,他是怎樣的快馬加鞭和星夜兼程?但是,從江國進的故事里,我們相信,他一定可以憑“和睦之道”帶領上?萍紕撛煨碌母笃孥E,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
采訪手記: 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說過:“一個人,只有在第二故鄉,才能檢閱靈魂的廣度與深度”。無疑,廣利核和上?萍际墙瓏M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最為精彩的第二交響曲。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江國進對很多成績不再詳憶,更樂于分享在廣利核的心路歷程。江國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熱情真誠的表達、系統化的哲學思維、對國家形勢和行業態勢的洞察、對企業情況的如數家珍,以及他始終努力承擔著廣利核賦予自己的責任。 在采訪尾聲,我們聊到“企業家”的話題。江國進謙遜地表示,并沒有把自己看作企業家,而更愿意將自己視為與大家共同打拼的那個人。他希望看到的是,廣利核乃至上?萍寄芾^續心懷“國之大者”,心系“國之重器”,?出一條有特色的國有企業市場化道路。江國進為我們總結出他認為的一位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一要有情懷,一個人要有使命感才能夠負重前行。二要有恒心,水滴穿石的意志、十年磨一劍的毅力,是各行各業成功的基礎。三要有勇氣,勇于超越自我,有破局創新的信念和決心。四要有格局,能夠高瞻遠矚,擁有戰略思維和長遠眼光。
欄目主編 鄭仙蓉
|
||||
【關閉窗口】 |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郵編:100048 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工作部 技術支持 京ICP證 13027772號 |